苏工苏作 美轮美奂⑰:根本藏不住,布料界的“显眼包”——罗

 
 

“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千百年来,罗一直以轻雅透气的特点被世人所喜爱,最宜在炎炎夏日穿着。苏州街苏工苏作馆也为市民准备了这份清凉。

 

 

 

 
 
 
罗的“发家史”
 
 

“绫罗绸缎”一直是古时上层阶级的象征,其中罗的外观看似平纹哑光,在光照下却能呈现出柔和的光泽,又因质地轻若烟云,常常被人们冠以“轻罗”“云罗”“雾罗”等美名。

罗的生产与使用,历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最早的丝罗实物,出自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铜方彝。

秦汉时期,慢慢出现了罗的绣花与提花,外交官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将罗带至西方,以其轻薄的特点被称为“上帝之物”。

发展至唐代,罗的品种更为繁多,织罗技术也与印花等技术相结合,《新唐书》中就记录了诸如瓜子罗、孔雀罗、宝花花纹罗、单丝罗、合罗等多种罗的名目。其中江南织造的吴罗、越罗作为奇珍入贡,用以制作天子、太子、百官以及女性贵族的衣冠,成为了当时雍容华贵的象征。

(《簪花仕女图》中“穿绫着罗”的仕女)

 

宋代是中国历代生产罗织物最多的一个朝代,据《宋史》记载:各地上贡给皇室的“贡罗”,每年多达10万匹。说明了当时织罗在民间的普遍。

元代工匠则开始在罗中织入金线,出现了极其奢华名贵的绡金绫罗、金纱罗等奢侈名品。明清时期,罗已成为一种贵族奢侈品的门类。花罗品种已经多达五十余个,并采用妆花手法织入金线。

(草鞋山出土的绞编罗织物)

 

苏州是罗的故乡。1972年,有考古工作者在苏州唯亭镇草鞋山遗址发掘的碳化纺织物残片,即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的罗纹织物,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2013年,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的“难搞”工艺
 
 

罗织物按花纹图样分,有方孔的叫纱罗,有花纹的叫花罗;按照工艺分,有一经绞,二经绞,三经绞和四经绞等。其织造工艺极为繁复与考究,从挑丝、泡丝、捻丝、打绘、穿综、绘版到织造等,有将近30道工序。其织造原理是通过在横向的纬线上穿插纵向的经线,让经线相扭转再和纬线相交,形成带网孔的结构稳定的织物。因网孔密集,排列有序,所以给予了罗优越的透气性,穿起来自带舒适凉爽的效果。我们穿着短袖短裤度“夏”如年,古人却喜欢在炎热的夏季著罗衣纳凉。

 

左|平纹  右|四经绞罗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传统纺织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扎》中就有“今吴地出水纬罗”的记载。“吴罗”“苏罗”一般是指以苏州为织造产地的罗,其中特指“四经绞罗”。四经绞罗一般以四根经丝为一绞组,与左右邻组相绞,四根经丝间也互相循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不规则绞孔,所以四经绞罗又称“大孔罗”或“链式罗”。因为织造技艺复杂,四经绞罗也成为罗织物中的技艺代表之一。

元末明初时,四经绞罗因织造技艺复杂,开始逐步衰退,风靡了千年的四经绞罗最终失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苏州地区能人巧匠的苦心研究下,这门技艺才得以成功恢复。

 

在每一寸薄如蝉翼的罗巾上

在每一个精致细腻的花纹里

都倾注了匠人无数的心血

让我们一起来苏工苏作馆

目睹这千年传承的苏罗工艺

来源丨苏宿工业园区发布
编辑丨侯宇
审核丨叶梦圆
责编丨陈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