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遍《达摩流浪者》才顿悟: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宿迁手机台 · 成长进阶 2024-08-27 14:42
不妨跟随樊老师,来探寻另一种活法

五花八门的回答里,有人抱怨时代,有人吐槽社会,但更多的人调侃自己。
“985废物一枚”、“不起眼的边角料”、“人间凑数的小透明”……
话题里,大家聊着笑着,可话题外,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粗粝。
“躺平哲学”流行的当下,大家想摆烂,却又不敢彻底躺平。
我们这代人,怕是历史上最倒霉的,被命运塞进“卷与躺”的夹缝中,进退两难。
然而,你信吗,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有一群人自称最倒霉的“垮掉的一代”。
在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面前,他们也是逃避、发疯、追求自由、寻找旷野。
在著作《达摩流浪者》中,他和一群“佛系”朋友,开启了一场寻找自我的灵魂之旅。
他们走过寒冷的西海岸,攀登险峻的马特洪峰,辗转于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
最终,在经历过叛逆与对抗,体验过虚无与麻木后,终于醒悟:
人生是一场浩瀚的修行,必须回到具体又真实的生活中。
一直以来,面对不如意的生活,我们总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
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在书里,凯鲁亚克化身为一个叫雷·史密斯的佛教信徒。
某个冬日的深夜,雷从洛杉矶启程,搭火车前往圣巴巴拉。
漫长而又枯燥的旅途中,他所在的无盖车厢冷如冰窖,几乎要把人冻死。
灰心绝望之际,雷忽然瞥见角落里,还蜷缩着一个和他同样可怜的流浪汉。
这人目光呆滞,瑟瑟发抖,捧着一本特蕾莎修女的祷文,小声诵读着。
中途停车的时候,雷下车买了面包和酒,邀请流浪汉一起分享。
几句交谈下来,雷得知这人来自俄亥俄州,被生活所迫已流浪了多年。
他的流浪并非生计所迫,而是因为一个叫贾菲的落魄诗人。
他与贾菲相识于一场文学青年的诗会,那场疯狂的聚会,彻底扭转了雷的人生轨迹。
聚会上,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身份的年轻人,诉说着各自的痛苦与不幸。
有人因失业灰心丧气,有人在贫穷中苦苦煎熬,也有人被爱情和友谊伤透了心。
他们抗争过,可命运就是那么偏心,总把人世间的风雨朝他们肆意倾泻。
最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磨光了所有人的锐气,令他们日渐沉沦。
被击垮的年轻人开始摆烂,他们不学习,不工作,无所事事,四处流浪。
以“垮掉”的颓废姿态,追寻着虚无缥缈的自由,过着看似潇洒的时日。
但雷是清醒的,他明白这不过是饮鸩止渴,解不了生活的愁苦。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眼下的我们,似乎又坠入了相似的人生困境。
工作不好找,赚钱不好赚,梦想着出人头地,却活成了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不知活着为了什么,也不甘心就此摆烂,只能迷茫地一天天熬着。
曾经的热情,被琐碎的生活磨平;曾经的理想,也被打击得支零破碎。
我们嘴上说着“干脆摆烂算了”,可心里还是那样地不甘,那样地彷徨。
这不是某代人特有的困惑,是所有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关隘。
立即听樊登老师讲解


朝圣的山就在那,它不过来,人就过去
雷和贾菲熟识后,二人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有着比苦行僧更坚定的信念——寻找心中的圣山,脱离人生的苦海。
他们痴迷于宗教,尤其是东方的禅宗,成了那段时间救苦救难的寄托。
去广阔的天地间修行,在苦寒的洞穴里顿悟,无论怎样,只要逃离生活就行。
雷的目标是马特洪峰,一座险峻、奇雄,充满挑战与诱惑的圣山。
从食物储备,到路线规划,再到心理建设,称得上万事俱备。
然而,向山中行进的第二天,他们就遇到了罕见的暴风雪。
更倒霉的是,他们忘记给车子的曲轴箱放水,气温零下后,车子彻底报废了。
接下来,大家只能徒步,跌跌撞撞地沿着山路行进,“一旦踏空,粉身碎骨”。
刚到山脚下的时候,还能偶遇当地的居民,看见盘旋的野鸟与稀疏的植被。
可随着海拔的升高,风雪的肆虐,他们越走越荒凉,越走越没信心。
困境中,他们只能相互鼓励,甚至警告对方说,谁放弃谁就是背叛了理想。
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最后,他们终于登顶马特洪峰。
就像生活中,不甘心摆烂的我们,也试图寻找出路,也不可避免地历经磋磨。
想换份更好的工作,就别怕重新掌握技能,别介意从头再来;
想过上理想的生活,也要做好应对挑战,克服阻碍的心理准备。
所以,即便路再不好走,我们仍要直面人生,让自己在历练中成长。
作者凯鲁亚克曾问朋友:“谁是救世主,为什么活着呢?”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
只有当你苦过、难过、经历过,才能变得愈发强大,不为生活所败。
立即听樊登老师讲解

流浪到旧金山时,雷顺道拜访了两位朋友——科迪和罗茜夫妇。
科迪还是老样子,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妻子罗茜却变化很大,简直疯了一样。
她对真实的生活产生了极为恐怖的错觉,每天都大难临头般地紧张慌乱。
罗茜死后不久的某天,雷在公园里偶遇一位黑人传教士。
她不厌其烦地给路过的每一个人布道,被拒绝被辱骂也在所不惜。
她能唱出很长很有韵律的传教词,却也能粗鲁地席地而坐,吃吃喝喝。
看着这位女传教士,雷忽然顿悟了,布道不必站在教堂里,修行也不必四处流浪。
从那天起,他不再向往虚无缥缈的远方,而是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母亲为他收拾出干净的卧室,弟弟们兴致勃勃地听他说话,邻居们送来了接风的饭菜。
而等众人散去,雷就一个人去附近的丛林里散步,累了就坐下来靠着松柏静心思索。
顿悟后的雷,早已忘却了“垮掉一代”的身份,他自然而然地投入生活。
故事最后,他前往华盛顿州,找了份工作——在喀斯喀特山上当瞭望员。
兜兜转转一圈,他出离了生活去流浪,却最终在回到生活后,抵达了内心的彼岸。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不恐不怖,不急不躁,在一茶一饭中,在四季流年间,体悟生命的真谛。
却发现,最好的和解方式,是顺着生活的河流自由流淌。
点击下方图片二维码
立即解锁14天VIP,免费畅听

内容出自: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 | 小旋
审核 | 左海桃
转载需标注“来源 宿迁手机台”
电话:0527-80909801
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