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万千,关心常在!
快来一起打开今天的“天气锦囊”!
今天是2月10日星期四,这两天的天气很容易让咱们有一种“温暖”的错觉,敏敏要提醒您,周六预计有一次降水过程,周日开始,气温又降到0℃以下,总结一句话,你要时刻提醒自己:“气温”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再多变也不怕。
气温上来看,明天气温最高8℃,最低1℃,整体上来看,明天是多云天气,空气质量良,指数98,东风3级,湿度59%,紫外线弱。
好啦,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气象课堂”时间,今天敏敏就来和您分享一下“中国古人如何测量湿度的”,记得收藏哦!
悬羽与炭

链接度量衡:在我国古代,测量干湿度的需求源于对二十四节气的界定。古人测定冬至主要通过土圭观测日影变化来求得,但也需要采用其他辅助手段,如“悬羽与炭”是古人测定干湿度的重要原理方法,即《淮南子·说山训》中所记载,“ 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测定干湿度的具体原理方法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的描述,“日冬至则水从之,日夏至则火从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阴胜。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把等重的土和炭分置衡器的两端,当冬至到来时空气变得干燥,衡器的置炭端首先变轻而上翘;而当夏至到来时空气变得潮湿,衡器的置炭端又首先变重而下沉。当装有“土”和“炭”的衡器出现失衡后,通过增加羽毛的数量来调整失衡的衡器,使其重新达到平衡,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天平式的“湿度计”。另外,我们的先人早就发现琴瑟的弦线会随湿度变化而改变其音律,反之以音律的自然变化可以发现大气湿度的变化规律。我国古人的上述发明要比国外十五、十六世纪的类似发明,如天平式羊毛与石头湿度计、肠线式测湿计等早了1000多年。
一成一旅

出处和示例:《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章炳麟《致柳亚庐书》,“同川之甚,千钧系发,复得诸弟与松岑诸君,尽力持护,一成一旅,芽蘖(nie)在兹。”
成语解释:成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链接度量衡:“成”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面积计量的单位,以方圆十里为一成。“ 旅”在这个成语中是指古时军队计量人数的单位,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在“旅”仍作为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人数规模一般在师以下团营以上,如坦克旅、高炮旅等。
唱筹量沙

出处和示例: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七十二回,“ 那时同了你高飞远走,他怎生奈何我?这叫做唱筹量沙的计。”
成语解释:唱筹量沙原指将沙当作米来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比喻以假充真或把无用之物当作有用之物;也比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用以稳定军心。该词亦作“唱沙作米”。
链接度量衡:“筹”是我国古代计数和计算的用具,算筹”。《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载,“筹所以纪数”即记载,算筹大约开始于春秋时期,直到明代据《辞海》才被珠算所代替。我国古代用竹制(也有木制、骨制等)的算筹计数并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等计算的行为称“筹算”。比如在《诗经·周颂·丰年》中提到粮食丰收,数量已达万亿及秭( 周代的十万为亿,十亿为秭),对于如此庞大的数量,如果当时没有计算用具的话,是很难累计到这么大数字的。
编辑丨左一凡
音频丨黄敏
审核丨倪娜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