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90)丨以绿为底擘画生态宜居美丽新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众所周知,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如何执好生态之笔,绘就绿色画卷,各地各部门纷纷拿出实招。一起看看苏州、武汉如何擘画生态园林新图景。

他山之石54-恢复的.jpg

 

苏州:绘就“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美丽生态画卷

 

率先起笔,让“公园城市”梦想成真

 

“公园城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苏州作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经济发达、山水环绕,古典园林独步天下,建设“公园城市”有着优越的本底条件。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设计至关重要。2022年7月,《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出台。

 

 

建设公园城市,不是苏州凭着一腔热情喊出的“口号”,而是在对自身实际进行仔细研判下扛起的重担。目前,围绕五大任务:厚植江南水乡生态基底 、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公园体系、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价值和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苏州的公园城市建设已经起笔。“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区域特色生态空间格局和坚持优美环境普惠民生导向,满足人民群众‘转角遇到美’的生活新期待。”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光树如是说。

 

 

在苏州姑苏区金塘一村小区,改造后的金塘口袋公园(福善园),儿童智趣景墙、运动空间等每天都吸引着小朋友前往嬉戏。公园廊架东侧以“棋盘”为主要元素,设置了石桌、坐凳,是附近老年人休憩对弈的好去处。口袋公园是城市绿色空间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园绿地的有益补充,具有选址灵活、形式多样、实用便民等特点。2022年,苏州全市累计新增及改造绿地379万平方米、口袋公园83个。这些口袋公园虽然袖珍但“五脏俱全”,在扮靓城市颜值的同时也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多元需求,增添了一份份民生“微幸福”。

 

细细梳理近年来苏州城市绿化“成绩单”和“公园城市”建设蓝图,以古典园林为底,以千年古城为核,以“四角山水”为网,一个“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公园苏州”呼之欲出,令人期待。

 

 

精耕细作,擘画“园林之城”发展新图景

为更好地保护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价值,近年来,苏州积极打造“数字园林”的生动写照。在编制公布4批《苏州园林名录》、对其中108处园林予以群体性保护的基础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借助实景建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一批苏州园林全景数字模型,详细记录苏州园林内的空间布局、园林要素以及建筑颜色尺寸、材质纹理等信息,全面展现其精巧细致和精湛技艺。目前,苏州已建成虎丘全景数字模型及33处园林古建筑和假山的数字模型,完成拙政园、沧浪亭等10余处园林720度全景VR。

 

“打造‘数字园林’,就是要建起一座园林‘数据库’,将园中建筑和设计更加完整精确地保存下来,为日后园林的修缮和恢复提供数据和模型支持,实现预防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主任朱海俊说,同时,苏州园林运用“数字园林”所创造的虚拟场景,更新园林文化的表达方式,丰富游客的游园体验,真切感受到园林的魅力。

 

 

近年来,苏州还积极践行“园林外移”理念,吸收、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态度,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在苏州干将路等城市主干道的绿化带中,你可以看到刺柏、榆树、五针松等苏派盆景穿插其间,独特的造型、古雅的气韵,吸引了大批往来路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与此同时,苏州园林也正走向海外,成为讲好苏州故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大平台”,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遗中心等国际平台,授权出版认证教材《世界遗产与年轻人》,推进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国际风景园林师等国际奖项申报,为全球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苏州贡献,同时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各园林景区与美国流芳园、加拿大中山公园等7个海外园林建立“姐妹园”,并倾力打造“苏州园林文化使者”行动计划,通过一系列体验式培训课程,推动在苏外籍人士成为向世界推广苏州园林的源头活水,实现“美美与共”。

 

全力以赴,做优湿地保护管理“苏州模式”

 

走进初春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碧水,湖光山色,让人流连忘返。该公园是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占地23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3.3公顷,湿地率达71%。湿地公园由大片鱼塘改造修复而来,是太湖流域退渔还湖的成功典范,公园构筑的生态浮岛为鸟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发现野生鸟类158种。

 

 

近年来,苏州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事业。类似这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苏州共有6个,分布于三区两县(市),在苏州湿地区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10多年来,苏州建成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87个,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70.4%。已有12块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全市鸟类种数增加了100余种,达到394种。2018年常熟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21年苏州市湿地站荣获“第二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2021年苏州湿地修复案例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2022年,苏州湿地保护事业站上了新的时代风口。4月,苏州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立足于保护优先,筑牢城市生态基底;基于自然,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人民共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方面把工作推向深入。

 

武汉:巧执生态笔 绘绿满江城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绘出“荆山楚水”

“2000年以前,武汉的大型生态绿化项目比较少,大多是见缝插绿,武汉园林院主要是对市区老公园进行提升改造。2005年,武汉获批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公园改造、绿道建设、滨水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地标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武汉园林院则承担了大部分项目的规划设计。”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园林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让余敏介绍。

 

作为华中地区最早的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专业设计院,武汉园林院成立于1980年。位于武汉江岸区的武汉园林院,致力于挖掘本土特色,推动“汉派园林”发展。

 

图为武汉园博园

 

在武汉园博园的整体设计中,武汉园林院将荆楚文化中的“荆山楚水”与场地融合,园区规划以楚文化为主要设计构思,形成了以荆山、楚水为主体的公共景区。自2004年起,武汉园林院先后参与设计了九届园博会和两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中武汉园的设计,以“武汉园”为媒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成功地把湖北特色传播到全国各地。

 

图为武汉市沙湖公园

 

图为东湖绿道一隅

 

“从汉口江滩到东湖绿道再到现在的泾河公园,随着对本土文化的不断挖掘,2019年武汉园林院成立了‘汉派园林研究中心’,将地域特色与老百姓生活需求相结合,进行适应性设计,描绘汉派园林图景。”让余敏说。

 

40多年来,武汉园林院已完成设计作品近3000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作为行业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武汉园林院也成为标准制定者。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绘出“荆山楚水”

 

2015年开园的武汉园博园是武汉的一张靓丽名片。20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一座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从垃圾场到现在的“城市绿肺”,不少见证了这巨大变化的周边居民,至今都觉得很神奇。

 

图为武汉园博园

 

面积40.86公顷、502.46立方米的垃圾堆体量,改造的技术难度不言而喻。武汉园林院通过对垃圾场的快速无害化治理和生态重建,运用“清水型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对园区进行水体构建和治理,使水质从地表水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III类,从而为周边13个社区、10万居民创建了一座繁花似锦、水清草绿的开放公园。这次生态修复,让武汉园博园项目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大奖,并助力武汉荣获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为全球解决类似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武汉样本”。

 

图为荆门园博园

 

从2012年武汉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到今年4月份中标湖北省第四届(鄂州)园林博览会方案竞赛,武汉园林院先后为武汉、黄石、合肥、荆门、鄂州五座城市的园博会做出了规划设计,成功打造了“园博”品牌。其中,荆门园博园2022年开园。武汉园林院将这里的煤矿采空区、废弃渣土场变成山水画卷,打造了地质、水土、林相、生物栖息地等4大类共计24个生态修复场景。

 

图为戴家湖公园

 

在推进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武汉园林院研发的“垃圾填埋场生态处理及园林景观再造技术”被评为国家可大规模、全面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已被运用于多个大型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戴家湖,曾在城市的发展中变为一池煤灰和垃圾堆,在设计师的妙笔下,戴家湖涅槃重生,蝶变为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从空中俯瞰,如今的戴家湖像一只清澈的眼睛,凝望着武汉的蓝天白云。

 

 

深耕智慧园林 精雕城市容颜

从2017年起,口袋公园就逐渐出现在武汉人的生活中,目前,武汉已建成500余座口袋公园。

 

怎么才能设计出有温度、有颜值、有内涵、有品质的小“口袋”,武汉园林院以城市绿地景观为载体,融入智慧公园理念设计了一批市民方便去、喜欢去、离不开的“身边公园”。

 

图为“书香·公园”

 

在位于武汉东西湖吴家山临空港大道的“书香·公园”里,绿地变成半封闭式的“读书盒子”,内设桌子、座椅、照明和USB接口,不论早晚,不论晴雨,市民皆可入内阅读。而不少在“边角地”“巴掌地”建成的口袋公园将全息叶片投影、萤火虫灯带、LED感应地砖灯及雾喷装置融合到景观设计中,让下班后的市民都能在这里享受片刻美妙时光。

 

图为岱山村游园

 

如今,武汉的公园串珠成链、织链成网,人均绿地面积增至14.99平方米,相当于人均“一间房”。

 

据介绍,武汉园林院有智慧环境设计研究中心、鄂西国土空间生态研究中心、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研究中心3个研发机构,自主研发I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项,II类知识产权总数41项。今年4月,武汉园林院入选湖北省第五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园林院每一阶段的发展可以说是与武汉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下一步,武汉园林院将继续加大科研力度,从园林大数据管理、智慧管养,生态资源的智慧管理等方面发力,秉承‘以生态为总设计师’的理念,精雕城市绿颜。”让余敏说。

 
苏州

苏州依托“真山真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空间特色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的资源禀赋,着力优化“四角山水”生态布局,保留江南水乡生态基底,发挥苏州园林艺术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园林外移”,高质量推进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公园城市”“园林之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

武汉

从汉口江滩到东湖绿道,从中山公园、沙湖公园到武汉园博园、戴家湖公园,绿意不断浸染着武汉这座城市。从起初的见缝插绿、拆违透绿到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和湿地花城建设,一批批园林作品已成为武汉的城市生态新地标。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生态文明建设贵在行动,重在坚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让绿色成为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综   合:新华网

制   图:叶梦圆

编   辑:叶梦圆
审   核:肖   东    凌    子

 
 

监   制:薛胜宏
总监制:胡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