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回望:那片最旱的稻田,终于淌进了清水

皂河镇要武村村干部 闫敏

       这块水稻地是最干旱的,现在上水了,就不会有多大减产。” 皂河镇要武村村干部闫敏激动地对记者说。7 月 15 日下午三点,结束采访的记者站在要武村最西头的田埂上,脚下的泥土已不再硌脚 —— 三天前还能塞进半截胳膊的裂缝,此刻正被清水慢慢泡软,泛出湿润的深褐色。水稻像是刚松了口气,叶尖不再卷成细针,顺着水流方向微微舒展,这是这片最干旱的稻田终于喝上水的模样。​

       视线转至小闫河与宿黄路交汇处,两台排水单元仍在轰鸣,白色软管里的清水 “哗哗” 涌进新疏通的支渠。一位抢险队员蹲在渠边调整阀门,工服后背的盐渍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市防办物资中心副主任 赵新化       

       “13 号早晨,我们的机械设备运到现场,调试后就开始打水。经过 3 天补水,总共补了 8 万立方米。” 市防办物资中心副主任赵新化说。​

       这话让人想起 13 日中午初见时的景象。当时日头正毒,这片近 2000 亩的稻田像块被烤硬的面饼,最大的泥块能踢到半米外。​

       “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在 7 月 20 日之前,今天是 7 月 15 日,还有 5 天能抢。这 5 天里把水灌上,就能减少损失、提高产量。现在高温干旱,水稻缺水太严重了。” 村民闫师傅急着说。要武村村委会副主任闫敏也补道:“正常年份,水稻能分蘖 20 到 30 棵,现在还不到 10 棵。主要是天不下雨,河道水位也下降,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如今,小闫河的水经过两级提水,终于流进稻田最深处。清水顺着田垄坡度,一寸寸往旱得最厉害的地块漫。正午的太阳晒得稻叶发亮,水珠在叶尖滚来滚去,坠进泥土时,没再像前几天那样瞬间消失。风掠过稻田,稻苗轻轻摇晃,像是在应和水流的声响 —— 这片土地最渴的时候过去了,希望正顺着清水,一点点漫向远方。​

记者:管永  通讯员: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