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金秋时节,走进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田间稻浪翻滚,米厂机声隆隆,梨园里果香四溢,农田观光火车缓缓驶过,一幅幅绚丽的乡村美景呈现在眼前。
上午八点多,饲料厂里已经忙碌起来,工人们正操纵机器将一卷卷秸秆切碎后,加入糖蜜、豆渣、啤酒渣等原料进行发酵,大约几天后再经过配比加工就成为牛羊的美味口粮。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张卫青说:“这个稻草地里收起来的时候是这么长的,我们现在这里面给它粉碎揉松,同时呢加一些有营养的东西,加在这里面混合一起,再加那个发酵菌压实,再用这个薄膜给它包起来,就形成了那个牛羊比较适口的饲料。”
2013年,东林村结合本村特色大胆创新,从国外引进10套秸秆收储、打捆、包膜设备;次年又投资建设可处理秸秆能力6万吨的秸秆饲料厂,给农作物秸秆找到出路,每年可节省20多万元的饲料费用。由于饲料中添加了玉米和大豆粉,这里的饲料很受牛羊喜爱。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告诉记者,按照一个1000平方米标准羊舍计算,湖羊一年出栏量就超过600只,平均收益10万元。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说:“利用我们村的优势来发展我们这个养殖业,把我们循环农业产业链拉大拉长,通过我们循环农业发展带动我们整个东林村农业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发展。到2023年底,我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了2500万元,另外的话也解决了我们将近300多个农民就业问题。”
稻草麦秆变成了饲料,羊粪发酵变身有机肥。10多年来,东林村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闯出了一条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2021年还成功获评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和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洋河新区张渡村党支部书记陈磊说:“这里就是我们刚才在那个饲料厂看到的秸秆加一些营养质,然后这个羊吃的,到最后就是它们排下来的一些粪便,通过这下边的传送带传到那里收集,再到那里肥料厂进行一个简单的发酵,再到那个有机肥厂进行一种打包。”
沼液用来施肥,羊粪则变身有机肥回归田地,不光农田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就连梨园土质也发生了变化。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果园负责人杨明说:“土地(有机质)达到3%已经很高了,我们这儿要达到5%,因为我们自己有自己的羊场,整个体系就是循环性的,羊吃的草变成了肥料,然后回归到土地里面,然后滋养这个果实。我们整个的一亩地的产量在3500斤到4000斤之间吧,我们现在的零售价基本上在10块到7块,基本上就是供不应求。”
今年8月起,洋河新区组织宣传统战部首次采取“跟岗学习+实践锻炼”的方式,分两批选派10名优秀村(社区)书记赴苏州、无锡一些先进村(社区)开展“跟岗培育”工作。在为期近1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中,新区村(社区)书记与当地优秀书记们一起参与村(社区)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书记带着书记干、书记跟着书记学”,碰撞思想学理念,拓展思路强本领,每个人都感慨很深。
洋河新区张渡村党支部书记陈磊说:“这种变废为宝有效地降低成本,形成绿色循环,产生更大的集体经济效益。回去过后,我们针对张渡村的特点,然后做一个小的试点,也希望把这种好的绿色循环的农业,然后带回到村里面去,然后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东林人用辛勤实践,摸索出一条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新路子。目前,东林村共衍生17个产业,全村绿色高质水稻、小麦年总产量突破2000吨,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羊肉250吨。同时,通过消纳报废秸秆、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3000吨,每年可节约青贮饲料种植面积约6000亩、节省化肥用量约30%。以农为主、以粮为主,东林村成就了“大国粮仓”的“东林一粟”,蹚出了新时代百姓致富新路子。谈到洋河特色农业发展,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也和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他们也跟我们做了交流,我们觉得实际上能不能在红高粱这个产业上去深耕深挖?第一个概念,红高梁创出特色跟酒厂配套,这样产供销都能解决了。第二个在红高粱的秸秆上能不能利用,把它变成优质的牛羊饲料,那么牛羊饲料倒过来可以反哺变成肥料,土地的肥沃程度更会更好,这样有了肥料,我们的产业就会更兴旺。“
洋河新区组织宣传统战部副部长、“两新”党委书记韩龙说:"我们选取了苏州市电站村、东林村、锦绣社区等示范村(社区)开展沉浸式培训,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我们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能力,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组织此类培训,为洋河新区和美乡村建设蓄势赋能。”
记者:唐献军
通讯员:王波
融媒体编辑:吴炳翔
审核:蔡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