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名师说高考”邀请到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历史学科备课组长唐庆喜,他曾入选宿迁市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组成员,一直从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多次参与省级名校之间的命题与新高考的研讨交流活动,曾获得宿迁中学优秀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高考功勋教师等称号。今天就让唐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高考中历史学科的答题技巧。







构建时间与历史事件坐标系,要以关键时间(特别是隐性的时间语言)为引领,建构中外领域事件架构(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 启示等)
举个例子,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化是工业文明和近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第二个要解读的是历史时间成为“事件”枢纽。所以事件一定注意制作一种事件的思维导图,作为事件的卡片进行知识的复盘与整合,实现短时突破。既弥补了基础知识不足,也提高了考好的自信心。




关于阅读能力,第一步浏览教材,注意材料的类型。比如说图表式的、文字材料的这种材料式的内容。包括材料的分层与来源,像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学者观点等时间与主题线索。
第二步要精读教材,标注关键词和关键句。关键词可能涉及人物、地点、事件,关键句往往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材料核心内容的句子。做标记、做下划线,同时注意观点与评析的解读。
第三步问答设计与对应,建立“材料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答题术语”的映射表。例如北宋的商业贸易,它分为四大类,城市贸易、草市集市贸易、榷场的边境贸易和以市舶司管理的海外贸易。体现商业政策、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材料选取和设计思路,必须联系所学知识内容,整合教材与章节内容与材料内容的契合点。举例说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一定要注意它的背景材料和核心思想、代表人物、作品,以及材料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第二块关注的是选取材料的出处,找出异同点并提升情境感知,用公正客观与理性的立场分析材料的架构内容。



第一,材料来源与性质留意来源标注。材料来源可能是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学者研究著作。如果是历史文献,要注意其作者、时代背景。文献注类史料很重要。如官方发布的法令文书,其内容可能更侧重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策导向;私人书信、日记可能更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
第二,时间和空间信息确定时间范围。在材料中准确找出标志性的时间词汇,如具体的时间、年代、时期,有助于与相应的历史阶段与历史材料之间衔接。注意时间的相对性,“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在此之后”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梳理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关于空间范围的明确,地点信息在历史材料当中也非常关键,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甚至是具体的一些事件的场所。举例说明,“淞沪会战”是上海地区的重要战役,所以能够理解它的进程和战略意义的地理要素,也是在这样一个名词当中有所体现。




牢记审题的基本步诀,第一是圈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人物;第二是核心词,主体、行为和对象;第三是辩题型,比较类、评析类、论证类,这都是比较难的题型;第四是确定范围,一定注意它的章节、指向,在章节、指向的基础之上联系相关的知识考点。
第一类,时空错位。时空错位如何去解决,实际上要制作中外对照大事年表。第二类,概念混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把这个概念的表格相互对照。第三类,逻辑断裂。对现象性和本质不清,一定强调现象本质以及影响的结构建成。最后一项,是语言表述。不要照抄材料的句式,一定养成提炼总结和规范的(习惯)。
注意将历史的核心素养,五大核心素养,其中最典型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融入复习看书的环节。特别是典型试题的答案范式和表述语要掌握到位、背诵到位,像语文名篇一样进行梳理,最终讲好中国故事,用历史语言解读人类文明发展历史。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陆鹏宇 王淼 薛云 刘雪祺
融媒体编辑:万蒙恩 杨雅竹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