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是民生大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康福祉。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构建起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温度、有质感的卫生健康服务,大型新闻行动《我家门口变了样》今天播出《“医”靠在身边 看病“零距离”》,带您感受这份触手可及的“医”靠。
上午9点多,家住宿豫区来龙镇的徐广亮走进来龙中心医院,来看他复发的肩周炎。
这要是在以前,为了看这“抬不起来的膀子”,徐广亮得专门请假,坐车往市区跑,来回折腾上一天。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总怕麻烦,疼得受不了才硬着头皮往市区赶。在2021年2月,家门口的来龙中心医院全面试运行,同步引入市区专家定期坐诊,像徐广亮这样的宿豫东北片区20万居民就实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
“慢性的疼痛患者,大部分都是在基层,来龙医院邀请我每个周二到这里,来跟我们的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就医。每天大概有30多名的患者,我们会根据他们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诊断。”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倪红艳说。
为让群众 “病有良医、家门口有名医”,2019年,我市启动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在沭阳马厂、韩山、泗阳运南、泗洪界集、宿城龙河和宿豫来龙等片区建设6个中心。总投资约11.66亿元,核定床位894张。随着服务能力提升,各中心门诊及住院诊疗量也快速上升,目前各中心平均日门诊量318人次,基层就医“主阵地”作用凸显。
“我们医院是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2024年,医院门急诊量超过九万多人次,手术约三百台次,重点人群免费体检约两万多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约十三万人。我们还通过打造‘两专科两中心’,优化资源配置,聚焦重点学科和诊疗中心建设,引进专家资源、推动学科发展,从而带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宿豫区来龙中心医院副院长汪旭说。
筑牢基层医疗“网底”,村卫生室是关键。“十四五”期间,宿迁发力村卫生室提档升级,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在宿城区蔡集镇牛角社区的卫生室,地方虽然不大,但药品种类全、就诊有序,是附近居民常见病诊疗的“首诊站”,每天接诊50多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全村。
“我发现身体不舒服,走几十步路就到卫生室了,很方便。”居民陈从文表示。
牛角社区卫生室的蜕变,是全市村卫生室提档升级的缩影。我市对照《江苏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标准》,投入超1000万元,连续4年推进升级工程,让村卫生室真正成为群众 “家门口的健康站”。
“牛角社区卫生室辐射牛角、田洼、漏河等3个村庄,服务人口约6000人,承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12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牛角卫生室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3108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100余人。”宿城区蔡集镇牛角社区卫生室主任马波说。
如今,宿迁基层医疗服务的“网底”越织越牢。2024年,全市中心卫生院门诊量同比增长21%,三四级手术量提升35%,基层就诊率达72%,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我市也将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同质化诊疗水平,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等建设,做实家医签约“六个拓展”服务;同时促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人员、技术等“四个下沉”,完善医保基金机制,加快数字服务一体化,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好看病,让“医”靠更暖心、更踏实。
记者:曹钰蓉 林洋旭 徐涵 祁秋月 胡睿智(实习)
编辑:涂海燕 张亚南
审核:魏欢庆
大型新闻行动《我家门口变了样》(2)“口袋公园”装满小幸福
大型新闻行动《我家门口变了样》(3)“菜篮子”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