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宿迁 | 仲向阳:砚边絮语(二)

 

仲向阳艺术简介

 

仲向阳,1963年生于江苏沭阳,别署项王客、润墨轩主人。现为宿迁市政协常委、教卫体委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宿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砚边絮语

文/仲向阳
 

 

年龄大了能学书法吗?我想,一个人只要真正想学书法,什么时候都不迟,退休之后学书法也完全可以。我们学书法,不是都要成为有大成就的书法家,首先定位应是写好毛笔字,写字上规矩,入古人的格辙。只有人主动走近书法,不会书法主动走近人。有的人一曝十寒,一时兴趣拿起毛笔,几天过去便不再用功了,把时间花到钓鱼上去了,花到打牌上去了,学不好书法,反而说书法难学,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如鲁迅笔下的高老夫子)。我经常对朋友说,你今天开始学书法,了解了笔墨纸砚,就是进步;明天临写了一个字,得经典中的字形笔法,你又是一个进步。“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坚持下去,何患不成?一两年时间,我们能写出满纸的带有经典意味的字,对书法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了,欣赏书法作品也心中有数了,自己也会感到惊叹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把生命看作是不懈求知的过程,这是多么纯粹的人生境界!我学习书法几十年,觉得仍跋涉于半山腰,积累的还很单薄,经常为作品的粗浅而惭愧,为受到他人的赞赏而汗颜,每天提醒自己要老老实实临帖,不断吸收,哪怕今天掌握了一个字的某个经典中的写法,便觉是个进步,未曾虚度。

 

(仲向阳作品《大观楼长联》)

 

学书法要走自己的路。所谓走自己的路,是指走自己选择的科学合理的学书之路,头脑清醒,下足功夫,切莫东张西望,受他人的影响。有的学书者临了一段时间的赵孟頫楷书,见别人写黄庭坚的行书入展了,便改学黄庭坚了;学黄庭坚一段时间进步不明显,见别人学《圣教序》效果好,又改学《圣教序》了。如此左右徘徊,白白耽误了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我想,把一本经典学深学透学到位,达到一定高度,就是成功。还有的学书者真草隶篆都学,要当全才,往往都不精到,仍然一事无成。《书谱》说:“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古人也强调集中成就一个方面,重点在某个书体上求得突破。我由学习书法经常联想到一个登山现象:一登山之人,登多座山,都登到半山腰,没有一座登到顶峰,从来都是看见山下有限的风景;另一个登山者,只登一座山,却终于到达山巅,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最佳境界。学习书法的朋友,应该做后者,要立志实现登高望远的理想。

 

(仲向阳作品《孙过庭》文一则)

 

硬笔书法也要临经典碑帖。有不少朋友对硬笔书法感兴趣,希望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其实,在机关单位里,评价一个人字是否好,主要看钢笔字。一支笔,一张纸,书写方便,随时运用,硬笔书法每个人都可以学。我们有时候讲书法,往往容易忽视硬笔书法,硬笔书法的活跃程度也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硬笔书法到底要不要临古代碑帖,许多人思考的不够,往往一提到学硬笔书法,就找当代人写的钢笔字帖作为范本。当年庞中华的钢笔字帖风靡全国,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年来发现,凡学当代人钢笔字帖的,大都走不远;倒是以古代经典碑帖作为范本,用硬笔临写,面目则截然不同,大都能成功。因为无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其源头都是汉字,而汉字的书写典范,在毛笔,在三千年来的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的经典碑帖中。脱离这些经典,再聪明的人也是难以创造的。所以说,学硬笔书法,必学毛笔字帖。当然,以硬笔临毛笔字帖,也就必然要了解中国书法史,了解书法中包含的文化,也就不是单纯的写钢笔字了。学硬笔书法与学毛笔书法同去追寻一个源头,就会有许多相通之处,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不会各行其道。硬笔书法在经典碑帖中汲取营养,结合书写工具的特点,创新发展,就会有良好的艺术空间。希望硬笔书法什么时候能重新热起来!

 

(仲向阳作品《春江花月夜》长卷)
 

(仲向阳作品《春江花月夜》长卷细节)
 
学书法者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有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书法者,长期与书法打交道,气质也必然发生变化,变得有文气,有静气,有和气。因为书法离不开文字,离不开经典文化,离不开诗词联赋。我们学习书法过程中,自然要受到历代书家的学养、人格的影响,受到笔下的经典文辞的熏陶,许多益于人生的道理定会深入内心,境界和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书法学习的过程便是思想进修、升华的过程。脾气暴躁者难以书,心烦意乱者难以书,功利心过甚者难以书。林语堂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基本的美学。”传统教育把“字”看作读书人的“门面”。正缘于此,我主张大家都能关注一下书法,挤时间了解一点书法知识,最好能动笔写一写毛笔字,让生活里有笔墨,有书卷,有精神。应控制那些对人生无意义的爱好,更不要热衷于打牌玩乐,浪费宝贵的时间。由于缺乏起码的书法欣赏方面的修养,一些人高价购买那些不堪入目的“江湖书法”(以远离经典、没有法度、肆意狂怪为特征)作品装裱悬挂于办公室和家庭,还洋洋得意,视为珍宝。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欲言又止,内心发出无奈之叹!
 

(仲向阳作品《黄庭坚诗一首》)

 

人品重于书品。书法家必须德艺双馨,才能真正受人尊敬,其作品才会被人们喜爱。道德品行如何,决定着书家最终的艺术高度和历史地位。我们学书法,喜欢王羲之作品,爱读《兰亭集序》、《十七帖》,因为王羲之书臻圣境,又达观旷怀,调清词雅,品行高洁;喜欢颜真卿墨迹,爱读《祭侄稿》、《争座位稿》,因为颜真卿书称楷则,又忠贞刚烈,正气凛然,彪炳史册。尽管严嵩、蔡京、秦桧的书法也不错,但我们很少见到谁在临摹他们的帖本。苏轼说:“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现实生活中,大家见到一件书法作品悬挂于壁,除了欣赏其艺术特点,必议及书家的阅历、性格、人品。若书家品行低劣,见其作品,联想其人,心中自会有厌恶之感,何谈挂于客厅或书房,终日目睹呢?其实,一件书法作品,就是一件包含着书家人品、修养、气质在内的综合的艺术品,“见字如见人”,见字必论人,没有脱离人文背景的纯粹艺术的书法作品。由此想来,当我们的书法作品走向社会,或装裱悬挂于单位或家庭,或刻勒留存于公共场所,我们在感激人们的尊重和认可的同时,还要有一份始终萦绕心头的切实的压力和不安,这就是要提醒自己,在提高创作水平的同时,务必加强品行修炼,培养和保持高尚纯洁、善良正直、敬事好学、豁达平和、律己宽人的品德,脱离低级趣味,不辜负人们对你的书法作品的厚爱,用人格的魅力增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书法家群体品德的完善和提升,就是在维护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尊严。

 

(仲向阳作品《屈原渔父》)
 
书法要主动融入当代社会。目前,书法的社会运用空间到底大不大?我认为,当代社会生活需要书法,社会文明进步需要书法,书法仍然具有较多的发展运用空间。这个“需要”,是潜在的,表现的并不一定明显和强烈;激活这种“需要”,离不开书法专业机构和书法家去引导、启发、服务。一个地方或单位,领导了解书法,知道书法的意义所在,运用书法的现象便会多一些,否则便会少一些。譬如同一个城市的两所中学,这个中学校名是书法家题写的,另一个中学的校名用的是美术字,必然是校长看待书法的观念差异所致。公园里的一个亭子,没有楹联、匾额,也许公园的主管者觉得很正常,每天散步的市民也觉得没什么缺憾,可当书法家结合公园环境、历史创作了楹联、匾额内容,向主管者提出建议,帮助公园挂上书写规范的楹联、匾额时,便会赢得市民的广泛赞许,主管者也会认同安排匾联的意义,书法就多了一个传播的机会,多了一个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例子反映的就是书法的主动有为的问题。那种消极等待甚至埋怨,认为书法是小众,懂书法的群体太少,当代书法必然受到边缘化,甘于将书法自我困于书斋之中,肯定弘扬不了书法艺术,对书法家队伍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前几年在市文联工作,发起文艺家下基层活动,三年间组织文艺家走进了40多个乡镇、街道,为基层群众无偿创作各类文艺作品数千件,其中书法作品2000件以上,受到普遍欢迎和称道。以崇德向善、勉学励志、清新雅致内容创作的一件件书法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为社会注入了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扩大了书法的传播效果。通过这个活动,书法家还为全市各地题写了一大批村名、场馆名和景点匾联,提升了基层的文化品位。可以说,一个地区,书法融入社会的程度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书法家受尊崇的程度越高。愿与书法同道们共同努力!

 

2020年7月20日于润墨轩

 

(仲向阳作品《王安石诗一首》)

来源丨书画宿迁

编辑丨张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