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别的地方相遇(1)| 碑文师曹方明:刻在6000块石碑上的光阴与敬意

未标题-1_4.gif
 
 
 

24载春秋、8000多个日夜坚守、6000多块石碑……在宿迁追远陵园,58岁的碑文雕刻师曹方明,以匠心为笔、以岁月为墨,将生者的无尽思念与逝者的生命尊严,一凿一凿镌刻进永恒的青石。每一道刻痕,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块石碑,都是情感的丰碑。清明节特别策划《在告别的地方相遇》,让我们走近这位“时光篆刻者”曹方明,聆听石头上流淌的故事。

 
 

现场

 

第一件事情就是戴上这个防尘口罩,这是为了防尘,防止石粉的飞尘吸入肺里。

 
 

 

在位于湖滨新区的追远陵园,曹方明弓身在一块石碑前,手中的电动刻刀在石面上游走,粉尘随之簌簌落下。帽子、口罩和护目镜遮住了他的大半张脸,唯有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刀尖,仿佛要将每一笔刻进时光里。曹方明说,干这行,没有节假日,清明前后最忙。

 

碑文雕刻师 曹方明

 

我们这个工作比较特殊,人家选择的就是清明节来,来了你赶不上那也不行,这一点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一块碑也根据字多与少,如果字多的话,大概要一天。要是字少,有半天时间左右也就差不多了。清明节比较忙,一般一天能刻两三块。

 
 

 

20多年前,原本做石匠的曹方明被原天堂墓园(现追远陵园)的负责人“相中”,接下了刻字的担子。曹方明说,他家祖辈三代皆是石匠,爷爷和父亲凿的是压麦打粮的碌轴、磨粮食的对窝子,到了他这一代,锤凿声里多了生死的重量。

 

碑文雕刻师 曹方明

 

2000年左右,有一个山东小凉山姓马的师傅,在我们这里,他是最先在我们这里立足刻字碑的。但是,他在这时间不长,后来发生车祸去世了,我们也就没学到他手艺。后来我到南京和(专业)工作人员学习,才真正学会这个刻字碑。

 
 

 

刻碑无小事。客户递上的家谱、名字、悼词,需反复核对;字体是魏碑、隶书还是手写体,得一一确认。最让他头疼的,是18年前一位军属的委托,对方递上一份老书法家的手写体,要求“原样复刻”。

 

碑文雕刻师 曹方明

 

因为他要求太高了,必须得给他按照这个手写体完成,不能错一点点。大概的内容就是(逝者)的名字、子女和出生时间,然后墓碑上有“安息”两个字。他(逝者)就喜欢这个人的(书法),(逝者)是他的外公,相当于是双重纪念意义,所以他一再要求原样。

 
 

 

那时技术落后,他跑遍全城寻人扫描、制版,高价求人帮忙,折腾了十来天,最后跪在碑前刻了整整两日。

 

碑文雕刻师 曹方明

 

我几乎把宿迁市跑遍了,(原)霸王举鼎那片、广告城,好多地方我都跑遍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给把这事情做了,当然还出了高价,把事情给办好。办好以后,家主也很满意。

 
 

 

很长的时间里,曹方明都是一个人独自在园区里对着林立的墓碑蹲着刻字,直到颈椎、手臂疼得无法坚持,起身活动一下再换个姿势继续埋头雕刻。粉尘漫天飞舞,即便戴着防尘口罩,日积月累的石粉仍让他的指甲缝泛着灰白。凿了一辈子石头的父亲就是因尘肺病离世,他比谁都清楚这其中的风险,但却从未放下刻刀。

 

碑文雕刻师 曹方明

 

我从事这20多年,领导也经常关心提起这事情,注意健康问题,防尘这块。陵园给我们一年换两次防尘口罩,我们都正常佩戴,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特别反应。

 
 

 

 

陵园里,有6000多块墓碑静立。这些由他亲手刻下的石碑,都成了他独行碑林时,肩头沉甸甸的“伴”。

 

碑文雕刻师 曹方明

 

我的感触就是,在我有生之年,我做的事情还有一点意义。等到我死后,最起码也有人知道这些(墓)园碑是谁刻的,我感觉还是有点意义。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姜飞雪

融媒体编辑:万蒙恩 薛金涛

审核:解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