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来看看吧
央视新闻报道耿车镇

省中特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基地
耿车镇是江苏省宿迁市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楷模。建国以来,耿车镇从最初吃饭都成问题的贫困乡发展成为乡镇企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小康镇,展现出耿车人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其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创业经验给人以无限感慨。
耿车镇是革命老区,耿车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但耿车镇也是远近闻名的“要饭乡”。新中国成立初期,耿车人探索将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盐碱地进行平整土地、框田打埂、引水灌溉,开发灌溉水渠,将白茫茫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了平展整齐的水浇田,解决了基本的吃饭问题。但民间仍然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糠菜半年粮,四处去逃荒”的顺口溜。直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耿车才根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现温饱后,如何进一步脱贫致富成为摆在耿车人面前的新问题。众多耿车人到浙江、福建一带寻求脱贫之路,1983年新上任的耿车乡党委书记徐守存,从上海高薪请来技术和经营方面的人才指导发展民营经济,全乡多层次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至80年代中期,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和民营、集体“双轨并进”的“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各村以一业、一品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和各种日用品工业。
90年代中后期,耿车镇抓住国家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政策机遇,专门划分成立了耿车工业园区、新华工业园区和湖稍工业园区,使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15年,耿车全镇1.1万户、3.8万人,就有3471户、2.5万人从事废旧塑料加工,对耿车镇财政和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八成以上,并发展形成了以耿车为中心、遍及100平方公里的华东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集散地。“耿车镇模式”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同步。“耿车模式”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不过,耿车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一直徘徊在回收、分拣、清洗、破碎、造粒的产业链最低端,没有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实现升级。一边富了口袋,一边却毁了生态,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恶劣的环境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严重破坏了全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损失难以估量。
2016年1月14日,一场“彻底禁、禁彻底”的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攻坚战打响了,仅用66天便完成了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工作。耿车镇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61个地磅、2100户设施设备全部拆除,清理外运废旧物资40余万吨,整治沟渠15条50公里、汪塘120个78万平方米、村庄95个,清运垃圾10余万吨,清理违法用地995亩;镇区建设文化广场2处,镇辖9个村居每村一广场;抓住春季绿化契机,新栽植各类苗木41.6万株,新铺设村组路35公里,完成改厕2400户,基本实现道路、集镇、村庄、庭院“四清洁”。
转型后的耿车把重心放在了家具制造、塑料精深加工、电子商务、花木园艺、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耿车镇政府通过积极宣传,使污染较重的塑料加工企业逐渐转变经营思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塑料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附加值更高污染更低的塑料产品,规模较小的塑料企业逐渐关停,通过木材深加工制作的简易家具入驻各大网络交易平台,形成B2C的电商模式。现代服务业项目占全镇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三产的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比同年增长30%以上。
二是产业重组与生态农业并进。2016年后,耿车镇许多群众都走上了“电商+家具制造”的新发展路径。家具制造比塑料粗加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小得多,但由于耿车人习惯于“前厂后家”经营的模式,“散乱污”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个产业环境仍然存在诸多污染与安全隐患。
2018年初,耿车人走上了再次转型的道路。他们在镇党委镇政府政策引导和统筹安排下,推动家具产业提档升级,按照“总量减少、质量提升、销量不减”的目标要求,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80家,帮助85家优质家具企业搬迁入园、集聚发展,其中69家企业已获得环评批复。在投入高达十几万元置办环保设备后,多数家具制造企业已基本实现环保生产,也为跻身高端家具定制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18年底,实现“淘宝村”全覆盖。2019年6月江苏省商务厅授予耿车电子商务产业园“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同时,耿车镇大力引导和推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奇趣多肉、缤纷园艺”的发展定位,规划建设了1.4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采取“支书+大户+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科技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科技社会化服务,着力打造“春赏桃花、夏摘果蔬、秋品花茶、冬采草莓、四季有多肉”的省级特色科技创新农业园区,努力建成融合农业农村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
2018年日均网销订单数量近5万单,交易额9亿元,辐射带动当地300余人增收900万元以上,2018年底获评国家级奇趣多肉星创天地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2019年1月耿车镇多肉植物创意园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和主题创意农园”。
三是产业扶持与精准扶贫并举。推进产业扶持,鼓励农民创业致富。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让农民更好地创业守业,耿车镇政府不断加大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资料显示,2016年投入800万元,2017年投入1360万元,2018年投入1340万元,2019年投入2000万元。同时,继续放宽小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限制和额度,并在厂房使用和资金运转上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放宽土地指标限制,减少规模扩大的阻力,完善产业链。2018年全镇GDP达3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8769元,家具加工、塑料制品、多肉园艺网店2759家,年网销额达50亿元,是全国三个实现“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之一。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万元。2019年,宿迁市委市政府授予耿车镇“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单位”。
实施精准扶贫。积极做好“产业+扶贫”文章,争取扶贫专项资金583.88万元用于生态农业园和电商物流园建设,2018年累计发放收益分红50万元。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将电商产业发展同群众脱贫相结合,帮助6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创业。生态农业园流转周边两个村居113户建档立卡户土地250.5亩,实现年土地租金及入股分红收益40万元。推进特困人口医疗“0付费”建设,为全镇74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低保户、五保户特困群体进行医疗救助,逐步形成特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相互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耿车镇低收入农户脱贫事例入选全国脱贫案例。2019年9月国家外交部将耿车镇列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典型案例。
实践出真知。耿车镇人民经过七十余年的风雨考验和战斗洗礼,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其许多宝贵经验可以总结推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可以协同推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关系,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性地形成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整体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成为加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改造的重要杠杆。耿车镇“电商+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推进了传统塑料加工和油漆家具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获得巨大利益。随着中央和政府对全社会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规范要求,耿车镇家具业重组升级改造和发展生态农业亦成为符合生态环保规律的必然趋向。进一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和生态环保科技,将为耿车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改革创新与产业转型中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耿车镇在党中央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充分发挥镇党委产业政策引导和村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推进“网格化”治理方式,加强镇村信息联系、网点监督、专项汇报、及时沟通,确保矛盾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推进协调布局、统筹安排,提高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有效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
四是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全面提高党务政务和社会治理的工作效率。耿车镇党委和村党支部一方面,善于全面建设,注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推进“网络+党建工作”,利用网络、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充实信息资源,及时发布信息,推进情感和信息交流,增强政策执行力和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调研组负责人:
梅景辉 省特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教授
调研组成员:
王遐见 、朱中博、陈赛凤、邵焕举、姜兰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南京财经大学研究基地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