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新”歌(8)| 智慧田管与智能仓储“双翼”齐飞

未标题-1_4.gif

 

 

 

 

 

水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粮食之一。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种植的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如今还被赋予了更多智能、科技元素。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全国唯一以“籼米”命名的地标产品,“宿迁籼米”从田管到仓储都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手指轻轻一点便可掌握“粮情”的智能操作。

 

 

 

在宿迁籼米万亩种植基地的核心区,沿着道路两侧,每一块土地片区里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监测土地的肥情、虫情、墒情等“五情”状况,采集得到的数据将会汇集到种植基地中心位置的数字化户外基站,进行数据分析。

 

 

 

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局副局长 程西鹏

我们户外基站这里有小的气象监测站,小的气象监测站可以测风力、水力和气候的湿度。这个是我们的虫情监测仪,如果有虫子飞过的话可以进行捕捉,那边我们有一个孢子分析仪,主要对病菌,病菌(等)一些东西捕捉过以后进行分析。我们所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到这块来进行汇总,汇总完把数据全部传送到我们籼米智慧管理中心。

 

 

 

来到籼米智慧管理中心,大屏上可以清楚看到进、排水阀是否开启或关闭,土里的微量元素是否正常,以及病害、虫情等各种详细的数据分析。

 

 

 

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局副局长 程西鹏

这边是进水阀、这边是出水阀,如果干的话就会进水,我们现在在线的设备是21个,12个是进水阀,9个是出水排水的。从这边可以看到,我们开启了1个,关闭的是11个,出水的全部关了,也就是说这个地块正处于进水阶段,说明这块地块是干的。

 

 

 

这些详尽的数据不仅在智慧中心的终端平台可以看见,农技人员还能通过手机软件随时看到土地的实时情况。除了详细的数据分析,智慧终端还有专家库,专家们会根据土地的实时情况,给农户一些专业的管理建议。

 

 

 

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局副局长 程西鹏

什么虫,要用哪些药,专家给列出名单,药是哪个厂家生产的,打开手机只要看专家库的信息就直接能自己操作。

 

 

 

不仅种粮实现了智慧管理,存粮也迈向了智能仓储的新时代。在宿豫区粮食产业园,36间粮食智能仓储库坐落于此。仓储库里,通过几根线,几条管道,便可实现廒间的通风,氮气输送,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实现对粮食库存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

 

 

 

粮食仓储库负责人  张华裔

粮堆在收集的时候,我们要进行第一遍初次通风,均衡粮温,把里面微生物群种包括水分,给均衡一下。当我们粮食收齐的时候,把测温线放下来,实现了我们最基本的温控要求。包括外面的窗户是智能化的窗户,根据仓内温、仓外温,内外温的变化情况,实现定时定期通风或人工控制通风。

 

 

 

仓库里的设备采集完数据后,将传输到控制箱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汇总到终端平台上。

 

 

 

粮食仓储库负责人  张华裔

根据测温线的布置,就可以知道这个粮堆在哪一点会出现温度比较高。比方这一层的温度现在已经超过25度了,我要保持正常的仓温,就要把这一层温度完全控下来,就通过远程控制空调来实现。

 

 

 

 

相较于老式的粮仓,智能粮仓的使用可以更精确、更便捷的获取仓库里的粮情信息,减少人力成本,一旦粮食的存储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异常,系统便会发出警报,提醒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粮食仓储库负责人  张华裔

很多年前的老式粮管所,他们查温的时候多数是凭自己的感官,感官有时候会有误,而且查得不够深入。现在粮仓的高度正常是在七米五,粮堆比较高,人工只能限于表层(测温),深入不到里面去。我们现在只有4个人,如果按照这么大的存粮量,老式的粮管所我们可能需要几十个人。

 

 

 

从粮食种植时的智慧管理到粮食丰收后的智能仓储,传统农业通过科技赋能已经实现“质”的飞跃。截止目前,宿迁籼米种植基地核心区约1万亩,由22个家庭农场组成,其中监测设备覆盖面积2000亩,监测范围可以实现核心区全覆盖。粮食智能仓储库目前可实现粮食存储14.081万吨。粮食种植,有了智能、科技的加持,真正实现了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于梦凡

融媒体编辑:高雅 王淼

审核:解秀晴

终审:徐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