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双减”大政策下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对学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要坚持立德树人,就必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全程有序、科学、高效,必须保证学校德育渠道畅通,路径明晰。近年来,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作为宿豫区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一直践行“守正出奇 互慧共生”的校训精神,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尽力办“朴素而体面”的乡村教育,努力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育人模式的新路径。
立德树人,文化先行。文化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大的德育。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把德育置于校园文化的芬芳中,把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放到校园文化的创设与营建上。学校校长室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把三风一训、办学理念、思想、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上墙展现;阅读、练字、足球三大特色工程一一呈现;法治、反邪教、安全、红十字、党史、廉政等主题花园合理布局,内容丰富。力求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每一株花草都传情,每一个楼道都达意。每一间寝室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小屋;让校园的每一处人文景观都成为德育的阵地,让校园文化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影响并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所传递的价值产生认同与追随,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活动,也就没有有效的德育。德育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在各种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爱同行·五育并举”的主题融通德育模式。突出系统思维,以“五爱”(“爱己、爱师、爱家、爱校、爱国”)教育为核心,统筹安排传统节日、校园节日、仪式典礼三大专题活动,融通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一个不能少。五爱教育与五育并举紧密结合,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专题,实现所有年级均有分工、有计划、有活动。同时开设多种社团,丰富校园生活,为学生才艺展示搭建多元的舞台,组织开展好书法、合唱、美术、足球、田径、象棋等传统的社团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体育节、科技节、数学文化节、成长仪式,学雷锋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的开展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中高年级到洋河嘉年华,初一初二学生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学生和家长反响热烈,参与率接近百分之百。学生们在广泛的参与中,身心投入,真切体验,主动接受,自觉内化,感悟领会,洗礼灵魂,既弘扬天赋,张扬个性,又提升能力,增强自信,更重要的是活动所承载的德育因子,让学生涵养德性,铸就品质,升华人格。
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也是学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当然,更是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和素养。学校教务处定期组织教师分学科进行研讨,一个学科教师能够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点、突破口,探索到学科育人的实现方式,并充分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不仅能够实现育人目标,而且会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意义,教育生活更富有价值。“双减”目的是减负增效,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多下功夫。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此,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通过健全组织,细化安排,督促检查,评优评先等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通过教干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刚入职教师上过关课等形式检验集备效果。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实施学科德育,必须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德育目标,充分挖掘德育因素,精准提炼学科德育教学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为学生的品德塑造以及坚持教育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贡献学科力量和智慧。
课堂是“双减”工作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是实现“双减”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工作的空白区。学校校长室精准把脉,通过多种方式让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的旧观念,课堂提倡德、智、体、美、劳等共同发展。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把握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特别聘请省特级教师王守亮主任为导师,成立333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学习学本课堂的理念,探究学本课堂的结构,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学校管理的最终指向是育人,管理育人、管理润德应该成为管理的最终归宿与落脚点,通过强化管理,为德育的涵泳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的品德成长离不开情感伴随,情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心灵之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切实将管理回归到人文的关注、人性的关切与人本的发展的教育本原上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应该是管理的前提与法则。另一方面建立全员管理育人的组织机制,构建全员管理育人的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全员管理育人的作用,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此外,学校还注重从身边挖掘和选树榜样与典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人说自己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持续提升德育的整体水平与境界。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一方面,学校要切实加强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联系,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及大教育体系,畅通渠道,加强沟通。另一方面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讲座,给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方式手段、规律经验等,在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基础上,让他们既支持理解、参与配合,在育人上同心同向,又有能力履行家长职责,承担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使命。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夯实德育的社会基础,聘请、邀请社会各界贤达人士参与教育、开展德育,提高教育的实效。
面向"双减"的教育,这些美好,有的已经变成了一种教育现实,让大众普享到了"双减"的红利,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向往与期许。众人划桨,众智所为。只要我们凝聚社会共识,坚守良知使命,担当时代重任,相信有一天,众志成城,众力必成,一定会谱写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教育回归根本,让教育生活更有意义!
通讯员:叶军
编辑:马晓琳
责编:陈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