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子高效备考,本期“名师说高考”特邀宿迁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段维维老师,分享语文答题技巧与复习策略。拥有20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段维维老师,教学成果斐然,不仅荣获市高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基本功比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还主持省级课题并顺利结项,是全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语文学科带头人,连续6年参与市期末统测命题工作。
高考语文命题新趋势:从知识考查到素养立意的转变
段维维老师结合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大数据,深入解析了语文命题趋势与题型变化。她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当前语文试卷结构虽保持稳定,基础、阅读、写作三大板块题型基本固定,但命题形式正发生深刻变革 ——题目灵活性显著增强,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考试重心已从传统的知识立意,全面转向素养立意,着重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
宿迁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 段维维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文本选材涵盖科技论文、学术随笔、非连续性文本等多元体裁,题目常设置贴近生活或学术研究的真实情境,要求考生在复杂信息中提炼观点、分析论证逻辑;古诗文阅读不仅考查字词翻译,更注重对文化典故的理解与跨时空文化内涵的挖掘。现在更强调 “无情境不入题、无思维不入题” 的命题导向,意在选拔具备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抓基调理关联,快速锁定正确答案
在答题技巧方面,段维维以诗歌鉴赏题为例。她指出答此类题时,应强化全局思维,建立“三维比较”意识:一是精准比对题目要求与诗歌文本的内在关联,明晰命题意图;二是细致分析各选项间的逻辑差异与表述侧重,辨别干扰项;三是联动思考选择题与简答题的命题角度,实现不同题型间的解题思路互补,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内涵,提升答题正确率。
她以三模试卷第15题作为典型范例,为考生们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解题逻辑。这道选择题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面对 A、B、C、D 四个选项,段维维提醒考生要像侦探梳理线索般,运用全局意识进行系统分析。
宿迁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 段维维
A项中提到“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仕途奔波之苦和归隐之志”,B项描述 “写出了诗人的辗转难眠的孤寂之情”,D项则评价 “意境深远,情感跌宕”,这三个选项从诗歌情感内核到艺术特色的表述,在命题逻辑上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性,都围绕着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与作品的抒情特质展开。然而C项“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和平安宁的环境” 却画风突变,不仅与诗歌整体苍凉孤寂的基调相悖,在分析角度上也与其他三项的情感解读维度截然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分析,考生们能够快速锁定答案为C,同时也深刻理解到在诗歌鉴赏中,把握文本整体基调、关注选项间的逻辑关联,是突破选择题的关键所在。
高考语文冲刺四大核心策略
针对冲刺阶段复习,段维维提出四大核心策略:
一是名句默写攻坚:每日 “听写上墙”,攻克生僻字与通假字。名句默写虽仅占6分,但在高考中却是不容有失的 “兵家必争之地”。学生不仅要确保背诵内容一字不差,更要注意生僻字、通假字的正确书写,建议每天进行“听写上墙”训练——由家长或同学随机抽背并记录易错点,形成个性化错题本。
二是选择题提分法则:三维复盘法精准突破知识盲区。作为语文试卷的“硬通货”,选择题涵盖范围广、分值占比大。复习时需避免盲目刷题,建议建立“三维复盘法”,标注错题类型(如成语误用、病句辨析等),分析错误原因(知识盲区 / 审题偏差),提炼答题技巧(如“望文生义类成语排除法”),每周进行一次错题重做检验学习效果。
三是文言文强化训练:实词迁移+三审三改提升翻译能力。文言文训练要以课本为根基,结合近五年高考真题梳理高频实词(如 “谢”“适”“患” 等多义字),制作“实词迁移表”对比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翻译训练需强化“三审三改”,一审句式(省略句补充主语、倒装句调整语序),二审活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标注),三审古今异义。改完后对照参考答案进行“逐字逐句对标”,力求译文达到“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的标准。
四是作文素材积累:主题化素材库+五好模块化仿写训练。建议学生围绕“科技与人文”“传统与创新”“个人与时代” 等高频主题,整理10则左右兼具时代性与思辨性的最新素材,包括时事热点(如人工智能伦理争议)、学术观点(如费孝通“各美其美”理论)、名人轶事(如屠呦呦科研故事)。写作训练可采用 “五好模块化练习法”,每周拆解一篇满分作文,分别仿写标题、开头、结尾、主体段结构及金句,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模板。
强化审题训练,作文要构建高分框架
此外,段维维着重强调作文审题训练的重要性。她以近年高考真题为例,指出学生常因审题偏差导致作文跑题失分。面对“科技与人文”这类思辨型题目,必须精准捕捉关键词背后的矛盾统一关系;遇到“青年使命”等主题时,要深挖修饰语中的时代内涵。
她建议学生建立“三步审题法”:首先,圈出题干中的核心概念与限定词,接着分析各要素间的逻辑关联,最后结合社会现实与个人积累,多维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在复习时间安排上,她提出“双轨并行”策略:每周至少进行3次40分钟限时审题训练,模拟考场压力环境;同时针对不同题型开展专项突破,如议论文审题拆解、材料作文立意训练等。通过系统化训练,学生不仅能快速锁定命题意图,更能构建起层次分明的答题框架,为高考语文取得佳绩夯实基础。
详情请收看21:10分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
融媒体编辑:高雅 王淼
审核:解秀晴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