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经开区南蔡乡苏圩村,村民家中闲置的童车、衣物、文具不再是负担,而是可以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的“宝贝”。村里创新的“闲余小站”平台,以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的热情,让闲置物品流动起来,在“捐”与“换”之间,编织出一个高效的乡村爱心循环网。


杨大叔,这个是20积分兑换洗衣液,10个积分兑换84消毒液,还有60积分兑换油和米面,你看你兑换哪个?
在苏圩村便民服务中心,这里比集市还热闹,货架上洗衣液、大米、面粉、学生文具等分类摆放,村民杨勇正用积分兑换物资。

那个小车,孙子在家不用了,来这个“闲余小站”捐了。原来捐过鞋子,兑过大米,还兑过一袋面,感觉很好。
两个月前,村干部在走访时发现,家家都有闲置物品。但有人需要电风扇,有的孩子缺书本。如何让“沉睡的资源”流动起来?一套“清单+积分”机制应运而生。

这个“闲余小站”平台,主要也就是为了促进大家之间的这种闲置旧物循环利用。我们每月月初的一个星期,会组织村组干部入户,问百姓有什么需求。比如说自己家里有什么闲置物品,可以捐赠给我们。
捐赠明码标“分”,童车30分、厚衣物5分、小玩具1分。捐赠衣物可免费流通,其他物品可在月末集中兑换。短短两个月,200多件捐赠品中有80多件“重获新生”。

衣物的话,我们无论是兑换日,包括平时,都可以随便来领取,米、面、油、洗洁精、洗衣液以及学生用的笔、书籍、画笔之类的我们都有。正常的一袋米它兑换的积分是30分,一条毛巾或者是一瓶洗衣液,它兑换的话大概是10分,我们一支铅笔的话,兑换的话只需要1分。

小衣服是小孩子大了不能穿的,八成新的。如果有人需要的,能拿去给小孩穿一穿、用一用,也挺好的。
从“鸡犬相闻”的邻里情到“物尽其用”的循环圈,当捐赠的童鞋解了邻家急,兑换的米面暖了自家灶,乡村治理便化作了屋檐下热气腾腾的生活。
详情请收看21:10宿迁综合频道《楚风夜话》
记者:周烨
融媒体编辑:邵严严
审核:解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