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一定知道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杜甫,也读过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一直比较深沉、忧郁,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感,可是,为什么杜甫会写下这样快乐的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话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当时杜甫52岁。那年冬季,唐朝官兵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州、汴州等地,安史判军头目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而他的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也相继投降,河南河北便先后被唐朝官兵收复,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得以彻底平息。
当时,杜甫正和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一听到这个胜利的喜讯,激动的泪水即刻便沾满了衣裳,不禁诗兴大发,在极度兴奋之中,就一改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激动喜悦、爽朗奔放的语言,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也就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多年漂泊在外,只因叛乱未平,想回故居而不得。如今“忽传收蓟北”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他那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波翻浪涌。这莫大的喜悦使诗人不能自已,使得他情感洪流涌起,久久不能平息。
这就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大快人心,脍炙人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诗中我们体会到杜甫那深深的爱国之情、兴奋不已的喜悦,也了解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我仿佛看到诗人激动得流下了泪水,急忙收拾回家的场面,仿佛看见百姓欢呼着迎接和平。
原来,诗中有画,诗中更有故事。
(指导老师:臧其申)
编辑:圆圆 审核:卓欣

"文苑新苗"专栏邮箱:
wyxm423@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