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新风“宿9条”》解读(8):“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过春节,拿到压岁钱是孩子们十分向往的事情。作为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压岁钱却在时代的改变中有些变了味,孩子之间攀比谁收到的压岁钱多,父母之间也在攀比谁出手更大方,压岁钱竟然成了一种负担。《人情新风“宿9条”》中的第8条“‘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就是要让压岁钱回归本真。


压岁钱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期盼和祝愿。通过给压岁钱这种形式,祝愿尚未成年的晚辈健健康康成长,传递浓浓亲情。但是,这几年压岁钱不断水涨船高,其从原来的三角五角,到后来的十元八元、几十元,再到现在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让原本充满亲情和期盼的祝愿形式充满了“铜臭味”,给市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烦恼。

市民 万先生

两百、四百、六百,给多给少最后都被他妈妈拿去了。


中国人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往往都是等价交换,你给我的孩子多少压岁钱,我也回赠给你的孩子相等数额。但对于那些尚未婚嫁和没有孩子的成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发压岁钱“有去无回”,并且随着压岁钱数额的增加,也容易让孩子形成乱花钱的习惯。

 


民俗专家介绍,压岁钱的岁,本来是邪祟的祟,这个“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驱邪避祸给孩子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后来慢慢演变成货币,意思是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民俗专家 王冬

第一功能,避邪、驱邪,第二个层次它是要有祝福的。其实过去的压岁钱是满满的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门槛也逐渐水涨船高,本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也变成了人们炫富的手段,一方面,“压岁钱”成了成年人的“压力钱”,另一方面,也给孩子带来了攀比炫耀的不良影响。

市老年大学副校长 汤明国

变成了谁家好像给的多了一点,对小孩感情就深一点,实际没有必要。因为孩子上学,平时生活时我们都可以照顾,可以关心,用不着再在钱上做过多的文章。

过年相互给孩子发压岁钱,一旦一方“价格”涨上去,另一方就很难再“掉价”,往往形成互相攀比之风。大量压岁钱来袭,孩子不一定能够“善于”理财。

《人情新风“宿9条”》的“‘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就是要让压岁钱回归本真,让亲情更加浓郁。

编辑:雅文